鋼琴家 唐培軒Peir-Shiuan Tang 簡歷 台灣旅美鋼琴家唐培軒生長於高雄,9歲開始習琴,先後畢業於高雄中學音樂班及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現台北市立大學),先後師事郭姿妤、林雅敘、沈珍伶、顏華容老師。大學畢業後獲獎學金赴美深造,並於2019年取得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音樂藝術博士(Doctor of Musical Arts in Piano Performance),師事以色列魯賓斯坦國際鋼琴大賽首獎得主 Gregory Allen 教授。就學期間曾於James Anagnoson、 Steven Mayer 、Pascal Menirovski、Margo Garret、Lydia Artymiw、Arnulf von Arnim、Tamás Ungár、Natalia Trull等大師班中演出並接受指導。 身為一位獨奏家及鋼琴合作家,培軒多次成功舉辦個人獨奏會及室內樂音樂會,演出足跡遍佈台灣及美國。培軒曾在2014年受邀在高雄文化中心至德堂與高雄中學校友管樂團演出蓋希文藍色狂想曲,並在2020年第12屆World Piano Conference 舉辦個人線上獨奏會。旅美期間曾於第二屆 WPTA Finland 國際鋼琴大賽、American Protégé 國際音樂比賽及Golden Classical Music Awards 國際音樂比賽中榮獲奬項。2021年的計畫包含數位專輯的發行及於紐約卡內基音樂廳演出。 除了個人比賽獲獎及演出之外,培軒也致力於音樂教學。在攻讀博士期間,培軒擔任UT-Austin 音樂系鋼琴助理講師(Assistant Instructor),更多次受邀至美國音樂教師協會研討會 (Music Teachers National Association National Conference) 發表研究。唐培軒目前為美國奧斯汀社區大學音樂系(Austin Community College)及美國 Southwestern…
Details
官大為 David “Wiwi” Kuan1985 年生,臺北人。五歲開始習琴,九歲即進入音樂科班接受專業古典音樂教育,先後就讀過後埔國小音樂班、仁愛國中音樂班、師大附中音樂班、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曾同時以鋼琴組榜首成績,受師範大學和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研究所錄取,最後選擇在台北藝術大學取得鋼琴演奏碩士文憑。求學期間曾經在多位知名鋼琴家門下學習,包括林明慧(曾任師大音樂系系主任)、黎國媛(台北藝術大學鋼琴教授)、蔡佳憓(台北藝術大學鋼琴教授)、以及葉綠娜和魏樂富(知名雙鋼琴演奏家)。官大為十一歲時就曾與 YWCA樂團合作,在國家演奏廳演出鋼琴三重奏,也曾擔任過《歌劇魅影》、《約瑟的神奇彩衣》及其他多場音樂劇在台演出的排練伴奏及鍵盤手。合唱團合作方面,曾擔任過台北室內合唱團的鋼琴伴奏,兩次與名合唱指揮家陳雲紅合作,在國家音樂廳演出。在國防部示範樂隊服役時,也曾擔任過國宴鍵盤手及編曲家。除了彈鋼琴之外,官大為也用電腦寫曲子和拍影片。2011 年寫作的流行音樂作品「Google 翻譯歌」,在 YouTube上已有超過百萬瀏覽人次,並成為第一個登上 Google 官方部落格的台灣音樂家。從 2014年開始,官大為在師大附中音樂班開始教授「音樂科技」課程。官大為也曾為《師大附中音樂班 30 週年音樂會》、《連雅文打擊樂團年度公演》、《魏樂富、葉綠娜雙鋼琴 35週年音樂會》、臺北室內婦女合唱團、臺北打擊樂團、長笛演奏家石雅如、雙簧管演奏家謝宛臻、李嘉容等音樂會及音樂家創作樂曲,在國家音樂廳、台北中山堂及全台各大場地演出。在國防部示範樂隊服役期間所編製的四十餘首弦樂四重奏曲,現今仍在中華民國國宴上使用。評審經歷,曾擔任《文化部花蓮文創園區 2013原聲音樂節》的原創歌曲及手機鈴聲比賽評審,以及在《102年教育部美感教育音樂標語及圖文創作徵選》擔任音樂標語比賽評審。文字作品方面,官大為在他的網站 WiwiStudio.com 的部落格和知名古典音樂雜誌 MUZIK的線上版都有關於鋼琴和音樂的專欄。演講方面,官大為曾在 TEDx活動上擔任過開場講者,曾受邀到陽明大學、康軒文教、師大附中、台北市立中正高中、雲林縣私立正心高中、Yamaha音樂教室,為音樂班的學生及音樂教室老師演講,講題包括 YouTube 影片、電腦音樂、鋼琴和聲等等。
Details
劉孟捷│鋼琴 出生於高雄的鋼琴家劉孟捷,曾於1993年以柯蒂斯音樂學院學生之姿,代替鋼琴大師安德烈.瓦茲於費城音樂廳演出,贏得高度讚賞。蒸蒸日上演奏事業,雖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罕見疾病中斷,劉憑著堅毅的決心,在嚴酷的物理治療後奇蹟似的恢復健康,繼續活耀在演奏舞台上。浴火重生之後,除了以獨奏家的姿態演出,亦與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古斯塔夫.杜達美、艾倫.吉伯特等知名指揮合作,且於2008年獲選為中華民國第四十六屆十大傑出青年,肯定他在音樂藝術上的成就。劉孟捷於2002年於獲頒艾維理費雪職業大賞及費城音樂基金會職業成就獎,演出行腳遍及美國各大城市、台、港、日、韓、中、英、法、西、紐、澳等地,自1993年開始任教於柯蒂斯音樂院,2006年受邀至芝加哥羅斯福大學擔任鋼琴教授,並將在2014年秋天加入新英格蘭音樂學院的師資陣容。 MENG-CHIEH LIU│ piano Accept by The Curtis Institute at age thirteen, Meng-Chieh Liu first made headlines in 1993 when he substituted at last minute’s notice for André Watts at the Academy of Music in Philadelphia. The concert earned high acclaim and brought a stellar beginning to his career, which was abruptly…
Details

東京出生,天生全盲。2009年6月於美國德州沃夫茲堡舉行的「第13屆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中獲得優勝,這也是史上第一次由日本人獲得此項殊榮。之後,便身為代表日本的鋼琴家而活躍於國際舞台。 1988年出生於東京。幼年時期便具備鋼琴的才能,1995年,7歲時,於「全日本盲生音樂大賽」樂器部門鋼琴組獲得第一名。1998年,10歲時和交響樂團共同演出,正式出道。2000年舉辦首次的獨奏會。2005年以最年少身份參與了於華沙舉行的「第15屆蕭邦國際鋼琴大賽」,獲得「樂評特別獎」。 於「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中獲得優勝後,先在日本主要的演奏廳舉行了巡迴演奏會,之後開始前往美國、德國、瑞士、英國等許多國家,舉行了獨奏會或與交響樂團共同演出,辻井在世界各國都獲得相當高的評價以及壓倒性的成功。2011年11月在卡內基音樂廳舉行的獨奏會更是獲得高度評價。2012年,除了在阿胥肯納吉(Vladimir Ashkenazy)擔任指揮者的愛樂管弦樂團的定期演奏會上,於倫敦正式出道外,也在格吉耶夫(Valerie Gergiev)擔任指揮者的馬林斯基劇院管弦樂團邀請下,在聖彼得堡的白夜音樂祭上正式出道,每場演出都獲得高度讚賞。2013年7月參加英國最大的古典音樂節「逍遙音樂會 (The Proms)」演出,締造了歷史性的成功。2014年1月與奧菲斯室內管弦樂團共同演出再度登上卡內基音樂廳,3月與格吉耶夫(Valerie Gergiev)擔任指揮者的米蘭・史卡拉管弦樂團首次同台、預計將會參與多場倍受注目的演出。 2007年在avex-CLASSICS推出第一張專輯《début》正式出道。之後陸續發行《摯愛蕭邦》《展覽會之畫》《拉赫曼尼諾夫:第2號鋼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第1號鋼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第1號鋼琴協奏曲》《莫札特名作集》《月光~辻井伸行 德布西演奏輯》等專輯,每一張都寫下古典樂界的驚人銷售紀錄。此外,收錄自年幼起的創作曲與為電影或電視劇所寫的主題曲之個人首張創作專輯《神的病歷簿~辻井伸行 自創選輯》,以及《卡內基音樂廳初演會》這兩張專輯都獲得高度的評價,也引起許多話題討論。 而在作曲家的領域中,2011年在電影《神的病歷簿》中,首次擔任了影像作品的主題曲創作,此後更參與了電視劇《儘管如此、也要活下去》的主題曲、電影《隼 遙遠的歸還》(2012年上映)的全篇配樂等,成為受到高度矚目的年輕作曲家。 2011年3月從上野學園音樂大學演奏家課程中畢業,至今曾拜師增山真佐子、川上昌裕、川上Yukari、橫山幸雄、田部京子、干野宜大等多位名師。 2009年獲得日本「文化廳長官表彰」(國際藝術部門)。2010年獲得「第11屆大倉飯店音樂獎」及「第1屆岩谷時子獎」。2012年,憑著電影《神的病歷簿》獲得「第21屆日本電影評論家大賞‧電影音樂人賞」。2013年獲得第39屆日本蕭邦協會獎。
Details
2008年第四屆國際史克里亞賓鋼琴大賽 (IVth International Scriabin Piano Competition, Moscow) 首獎得主- George Voylochnikov 俄國鋼琴家 George Voylochnikov,1985年出生於俄國沃羅涅日的一個音樂家庭,三歲由父親啓蒙學習鋼琴。 1992年考入沃羅涅日中央音樂學校,與 V. Volkov老師學習,隨後到莫斯科,考入莫斯科格涅辛音樂學院 (Gnessin State Musical College) 就讀,進入鋼琴家 Andrei Khitruk 班上,期間贏得校內外許多獎項。 2006年考入國立莫斯科音樂學院 (The Moscow State Conservatory),師事柴可夫斯基及伊利莎白國際鋼琴大賽銀牌得主- Stanislav Igolinsky大師。 近年來除了活躍於莫斯科各大音樂廳及俄國主要城市外,也受邀於世界各地演出,參與協奏、獨奏、室內樂…等,並受邀參與重要國際音樂節,如2010年於波蘭的蕭邦誕辰200週年紀念音樂節,音樂會演出足跡遍佈亞洲及歐洲眾多城市。合作過的指揮家有 V. Lutsenko, M. Annamamedov, L. Nikolayev, Shunsaku Tsutsumi, V. Ryzhaev……等。 除了獲得第四屆國際史克里亞賓鋼琴大賽首獎之外,也榮獲許多國際大賽獎項,包含第二屆日本高松國際鋼琴大賽 (Takamatsu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 2010年國際“Premi Principat de Andorra”鋼琴大賽 (XVI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 Premi Principat de Andorra ), ……等。…
Details

葉孟儒 簡介 葉孟儒是目前最受矚目的當代台灣出身的鋼琴家之一,不過他的師承事實上更受鋼琴愛樂者注目:葉孟儒是承襲自俄羅斯鋼琴學派中H. Neuhaus一支的當代重要鋼琴家,而在莫斯科深造時,教授鋼琴技藝的即是莫斯科國立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教授L. Naumov。在莫斯科的紮實訓練之下,葉孟儒不僅能夠彈奏大量俄國作品,範圍更從巴哈直達當代樂派的樂曲。 現為台灣當代聲譽卓著的重要鋼琴演奏家,接受俄羅斯鋼琴教育的他,不僅演奏大量俄國作品,而德奧樂曲乃至法系作品也是他專擅的領域。葉孟儒涉獵之廣,從巴洛克音樂到現代樂曲目,同時在許多音樂會評論中,他也獲得許多重要的讚賞。例如當今俄羅斯樂壇重要人物、莫斯科國立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教授瑙莫夫(L. Naumov)對葉孟儒的讚譽如下:「葉孟儒的表現值得極高推崇,他是一位非常具有高度才華,並且擁有絕妙琴藝的鋼琴演奏家,音樂表現具有難得天赋和多樣性。觀眾始終给予温暖熱烈的回應,並且最為喜愛這種原創的風格,以及音樂表現上的獨特個性。」 葉孟儒七歲開始學習鋼琴,而自從1992-1999年間於莫斯科學習,這段時間他深刻感受到俄國斯巴達式的音樂教育訓練,而這也是他習琴的重要轉捩點。這七年間,葉孟儒經常以獨奏家的身分受邀在俄國主要城市演出協奏曲與獨奏會,之後他更以最高分的榮譽畢業於莫斯科國立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研究班。而他的教授即是當今俄國最著名的鋼琴教授瑙莫夫──瑙莫夫即是承襲自俄羅斯涅高茲(H. Neuhaus) 鋼琴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葉孟儒曾受邀演出巴爾托克第二鋼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蕭士塔高維契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浦羅高菲夫鋼琴協奏曲(除了第四號外)、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及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拉威爾左手鋼琴協奏曲以及史克里亞賓的「普羅米修斯—火之詩」;合作的樂團包括俄國國家交響樂團、克拉斯諾雅斯克(Krasnoyarsk)國立交響樂團、托木斯克(Tomsk)市立交響樂團、克梅羅瓦(Kemerova)州立交響樂團、烏法(Ufa)國家交響樂團(位於Bashkirstan共和國境內)、NSO 國家交響樂團、台北市立交響樂團等等……。 在獨奏演出方面,葉孟儒的足跡包括俄國各地境內,以及歐美等地。他演出的音樂廳包括莫斯科音樂學院大廳、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廳、克拉斯諾雅斯克愛樂大廳、台北國家音樂廳等等……、並參與在重要音樂節如北德石勒蘇益希-霍爾斯坦音樂節(Schleswig-Holstein Festival)和薩爾茲堡夏日音樂節(Salzburg Summer Festival)。此外,葉孟儒曾與知名美籍俄裔小提琴家貝琳娜(Nina Beilina)、俄國著名小提琴家葛蓮丹珂(Tatiana Grendenko)合作演出,並且與小提琴家吳佩璇、大提琴家許匹勒(Victer Shpiller)合作鋼琴三重奏演出。 葉孟儒於莫斯科錄製所發行的CD,曲目包含拉威爾、普羅高菲夫和史特拉汶斯基的作品;現為文化大學音樂系專任副教授,並兼任教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系。
Details
黃凱盈 畢業於茱莉亞音樂學院、耶魯研究所,2012年5月自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取得博士學位後,凱盈目前身兼鋼琴家、作家、藝文推廣者等多重角色,演奏足跡遍及美國、英國、德國、丹麥、義大利、埃及、緬甸、日本及台灣等地,並曾於紐約卡內基、林肯中心等知名音樂廳演出,在2012年返台的凱盈致力於藝文推廣、國際音樂交流等,並以「溫水裡的青蛙」(商周出版)一書展現一位音樂家對世界發展、問題的關懷,【音樂368】計畫隨之在台灣啟動,電子書【啟動創造力的音樂之旅】於2013年4月出版。 曾擔任耶魯大學音樂系鋼琴教學助理以及紐約州立大學音樂系室內樂教學助理的凱盈出生於台北市;曾就讀光仁國小、古亭、師大附中國中部音樂班。15歲獲獎學金負笈英國倫敦 The Purcell School藝術高中留學。98年就獲選為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之愛樂新秀,十四歲登上國家演奏廳,02年與台北市民交響樂團於國家音樂廳首演協奏曲。曾參與美國鹽湖城Gina Bachauer國際鋼琴大賽,並接連於義大利Senigallia International Piano比賽以及日本濱松國際音樂節鋼琴比賽獲獎。在歐洲的演出曾獲得極高的評價;2005年在德國Golsar被譽為「能在鋼琴上駕輕就熟,隨心所欲的音樂家」;2010年丹麥Thisted Dagblad更表揚具有「細膩的音樂性及純熟的技巧,在音樂上的處理是如此的扣人心旋即具說服力」。不僅在獨奏上有豐富的演出經驗,在美國或是歐洲也常受邀參加室內樂音樂節及音樂會的演出,曾與前任丹麥廣播交響樂團首席Morten Zeuthen,以及愛爾蘭室內樂團藝術總監Anthony Marwood等國際大師合作。
Details
新生代鋼琴演奏家丁曉雯生長於台灣,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畢業後赴美求學,獲美國辛辛那提大學音樂院碩士及博士學位。主修鋼琴,先後師事於葉綠娜教授及普立德諾夫教授;並與瑪拉‧赫爾慕絲、克李斯多夫‧貝理教授學習電腦音樂,以及與世界知名東歐猶太音樂演奏及教育家亞倫‧伯恩教授學習現代音樂即興。現居於紐約的丁曉雯勇於嘗試各種挑戰,近年來參與許多不同類型的演出:除了持續鑽研傳統古典音樂曲目,更活躍於現代音樂、電腦音樂等相關領域之表演,不但培養出專業獨特的現代音樂演奏技巧與詮釋風格,更是許多知名作曲家樂於合作的對象,其中包括史提夫‧萊西、喬治‧聰塔季斯等,聰塔季斯曾形容丁曉雯演奏他的作品“Ghost Variations”“時如猛獸一般”–技巧和詮釋都很讓人興奮!另外,德國作曲家莫理茲‧艾格特將一首名為“Haemmerklavier XIX:Hymnen der Welt”的作品題獻給她。紐約時報形容丁曉雯「大膽刺激」的演出,國際電腦音樂協會(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 Association)所發行的古典電腦音樂雜誌 “列”(Array)譽丁曉雯為「現代音樂樂壇的新勢力」。她至今已灌錄過多張唱片;除了致力於豐富多元的演奏事業外,還創立了專門演出與多媒體藝術結合的室內樂團「NeXT Ens」,並擔任音樂總監。此外,她也曾在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Organised Sound期刊發表過一篇文章 「鋼琴與電子結合音樂的演奏技巧」,頗受矚目。對近代音樂的推廣不遺餘力的丁曉雯,計畫以講座與演奏的形式,將世界上重要的現代音樂介紹給台灣聽眾,並期望能把台灣作曲家的音樂發揚於國際。
Details
鋼琴家 黃渼娟 自幼學習音樂,曾追隨德國鋼琴大師Karl Ulrich Schnabel及中國大陸旅美鋼琴家韋丹文Dan-Wen Wei習琴,亦曾接受過國際知名鋼琴演奏家Maurizio Pollini、Vladimir Ashkenazy、Byron Janis等人的指點。其中以Karl Ulrich Schnabel與韋丹文的影響最為深刻。1980年即擔任「雲門舞集」舞蹈音樂伴奏,開啟了即興伴奏之生涯。 1990擔任紐約大學(NYU)舞蹈系音樂助理及伴奏,同時也是紐約藝門藝術學校(AGS)的鋼琴教師,1992年與美國紐約皇后藝術學院管絃樂團「New York Queens College Conservatory」合作演出莫札特K466及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茲擔任當代著名現代舞團「Martha Graham」、「José Limón」、「Merce Cunninghum」之舞蹈伴奏。 1993年獲美國紐約曼哈頓音樂院「Manhattan school of Music」鋼琴演奏碩士學位及傑出獎。1994年成立“綺響室內樂團”,身兼團長與演奏家一職,2002年創設“綺士村音樂世界”,多年來投身於表演藝術工作,演出型態包括鋼琴獨奏、即興演奏及室內樂等,尤其以即興演奏暨結合跨領域藝術獲得相當大的迴響。音樂會足跡包括美國、芬蘭、日本、香港、維也納、匈牙利、愛沙尼亞等地,目前已錄製出版十張CD。至今,馬不停蹄的推行「即興創作」教學理念,落實於音樂教育中!同時也致力推廣社區親子藝術活動,社區醫療音樂欣賞會,及策劃推動人文與藝術相關活動系列,朝向「音樂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理念邁進。 目前任教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副教授及擔任綺響室內樂團團長。
Details
奧籍旅歐鋼琴家,出生於台北,四歲起習琴,啟蒙於張珊卿、徐頌仁、陳美鸞及張瑟瑟教授。1995年自國立師大附中音樂班畢業,考取奧地利國立薩爾茲堡莫札特音樂院 (Universität Mozarteum Salzburg) 鋼琴演奏系 (Konzertfach Klavier),師事系主任 Peter Lang,2001年獲得第一文憑。隨後師事名鋼琴教育家 Hans Leygraf,並於 2005年獲得演奏碩士學位 (Mag.Art.) 。接著追隨名鋼琴家 Pierre-Laurent Aimard,赴德國國立科隆音樂院 (Hochschule für Musik Köln) 深造現代音樂,2007年獲得最高演奏文憑。 在台期間,十一歲獲選與樂團合作演奏「莫札特鋼琴協奏曲」,於台北、花蓮及台東巡演。十六歲跟隨樂團於北京、上海及杭州巡演。在歐洲,以獨奏家身分與 Salzburger Kammerphilharmonie、Salzburger Musici Quartett、Ensemble Mozarteum、E.T.A. Hoffmann Trio、Kölner Vokalsolisten、Ensemble Garage、Duo Ensemble Présence、Ensemble DuoPlus等合作演出。另外受邀於國際著名音樂節,如奧國 Klangspuren 音樂節、瑞士琉森 Lucerne 音樂節、法國 Acanthes音樂節、西班牙巴塞隆那 Temporada Avuimúsica 音樂節並在薩爾茲堡莫札特音樂節 (Mozartwoche) 上世界首演- Spencer H. Shedler的鋼琴獨奏曲「Refraction」等。自2007年起,以鋼琴家身分擔任科隆室內歌劇院(Kammeroper Köln) 07/08年度現代歌劇 – Snezana Nesic 的「Edelweißpiraten 」音樂總監,以及…
Details